2020 年 3 月 31 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独家获取并发表了"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舰长克罗泽尔给美国海军高层领导写的信,从而在美国掀起一场舆论风暴,该报也因此在全世界名声大噪。
其实,《旧金山纪事报》早在 100 多年前,就深度报道过 1906 年当地发生的大地震以及当地紧接着发生的腺鼠疫,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间,该报不仅及时广泛地报道了当地及各地的疫情,而且在抗疫行动中积极作为、推波助澜,在新闻史上留下了一笔。
1918 年,世界爆发"西班牙流感"时,旧金山还是个只有 55 万人的小城,人口大多为新来的移民,以意大利人和华人居多。1918 年 9 月 21 日,"西班牙女郎"凶狠地从天而降,旧金山发生严重疫情,至 10 月上中旬,该市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剧增,几乎被"西班牙流感"所吞没。
面对汹涌疫情,旧金山市政府和民众发起了抗疫行动。对此,《旧金山纪事报》作了详尽的历史纪事。特别是,该报对推广"全民戴口罩运动"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也许是当地华人受 1910 年—1911 年中国东三省发生肺鼠疫时人们普遍戴口罩一事的影响,旧金山的有些华人在"西班牙流感"到来时开始戴口罩防疫。
旧金山市卫生局局长威廉 · 哈斯勒是个思想敏锐的医生,立即号召全市每一个公民出门时都必须戴口罩,这一倡议得到罗尔夫市长的支持。
据记载,"《旧金山纪事报》迅速站在了佩戴口罩运动这一边,向读者建议道:'那些不戴口罩的人很可能被孤立、被怀疑,并被视为懒汉。他将和有钱却没购买自由公债的人一起受到亲朋好友嫌弃。'"自此开始,戴口罩运动迅速红遍全球,成为"西班牙流感疫情中的持久象征"。
《旧金山纪事报》的疫情报道不仅是及时的、大量的,而且还是十分生动的。例如,它描述威廉 · 哈斯勒医生自己戴的口罩构造如何复杂、特点又如何独特时,用了这样诙谐的口吻:"这副口罩部分突出,有点像阿金库尔战役时期法国骑士使用的头盔,但没有金属盔那般前突。而且,口罩外面还覆盖了一层纱布,弄得就有些像公众用的一般口罩或园艺口罩了。"由于该报这般描写,从此以后这种口罩就被大家称作"阿金库尔式口罩"。
1918 年 10 月 28 日,《旧金山纪事报》还报道了一件事,即一次因拒绝佩戴口罩行为而引发的极端后果(题为:《拒绝佩戴口罩被警官用枪击倒》):
"今日早些时候,在市中心药店门口,卫生副长官司 H.D.米勒开枪击倒了马蹄铁工詹姆斯.魏瑟,致其重伤,因魏瑟拒绝佩戴防流感口罩。路边行人闻枪声急忙寻求掩护。
警方称,起初魏瑟拒绝佩戴口罩时,米勒只是向空中开枪示警。魏瑟逐渐靠近米勒,在接下来的纠纷中,米勒朝其手臂和腿部各开一枪,魏瑟被送往中心急诊医院,并因未遵从米勒的命令遭到拘捕。"
《旧金山纪事报》于 1865 年创办,到 1880 年已成为美国西海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发售范围遍及加州北部和中部。
目前,《旧金山纪事报》的发行量仅次于《洛杉矶时报》,排在全美第 12 位。而经过此次"罗斯福"号航母事件舆论风暴后,该报在全美排名有望获得提升。
撇开资产阶级新闻工具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治集团服务、为资本家服务,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博眼球这一点不谈,单就大灾疫当中的新闻报道而论,《旧金山纪事报》还是有不少成功之处的,那就是:敏锐,主动,独家新闻,推波助澜。
敏锐,就是对灾难发生以及过程中的一系列新事物极其敏感,甫一发现萌芽苗头即迅速予以报道。主动,就是不坐等新闻,而是主动出击,扑到一线,四处搜寻能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独家新闻,就是努力争取获取并发表一些只有我有、别家均无的资讯,发一点独出己见、独一无二的言论,从而在新闻行业领域独树一帜、独步一方,开辟出独开生面、独占鳌头的局面。而推波助澜,则是不满足于完全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真相,而是适时地、适度地主动干预客观事物的发展走势和进程,成为社会一时之号角。
当然,新闻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有自己的规律和伦理,什么时候也不可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不能因为追求"爆料"和"独家新闻"而背离"党和人民的喉舌"的初衷。
《旧金山纪事报》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在西方媒体界地位很高。他山之玉,可以攻石。中西方的舆论较量是另一个战场,如果中国的媒体人适当地学习了解他国媒体在灾难和危机时刻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和手法,如何扩大媒体自身公信力和新闻传播的影响,为我所用;避免报道一些容易被西方媒体界揪住不放甚至妖魔化的"硬伤",清正国际舆论场,恐怕还是需要的。(常名 2020 年 4 月 13 日于北京)
(资料来源:凯瑟琳 · 阿诺德《1918 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英文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