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晚会披露的画面触目惊心。老坛酸菜产自露天土坑,和坛子没有关系;自称地方特产的红薯粉条,竟然是用廉价的木薯淀粉加工而成……一系列问题的曝光,让食品安全再度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也让涉事企业多年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严重损害了地方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守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考验的就是各地能否夯实属地责任,把食品安全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才有可能守护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为将食品监管落实到细微之处,宜昌市夷陵区市场监管局举一反三,精准把控细节,从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逐一排查,保障食品安全;把监管变服务,从市场发展规律入手,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助力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生产加工一线,严控细节关 “土坑酸菜”事件,不仅让当地酸菜加工企业本身面临停工停产,甚至连原材料供应、使用该产品的上下游企业也加入了消费者的“黑名单”。对此,夷陵区市场监管局盯准食品加工环节,迅速派出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内7家酱腌菜加工厂生产车间,对照查看工厂食品安全生产全过程,督促加工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执法人员深入本地酱腌菜生产企业开展检查 据夷陵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检查主要查看辖区内酸菜、粉条类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是否存在类似央视曝光的问题,重点检查酸菜鱼类、酱腌菜类食品生产单位是否使用曝光的企业产品为加工原材料;查看本地食品加工、小作坊等区域是否存在类似于“土坑酸菜”等食品安全风险;督促食品生产者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落实食品生产安全各项规范管理制度。 后期,该局还将开展常态化排查工作,针对排查发现的细节问题督促整改落实,情节严重者将依法从严查处。 追踪销售餐饮环节,盯紧流通关 在“土坛酸菜”曝光之前,老坛酸菜系列方便面几乎遍布各大卖场,如何迅速下架老坛酸菜类问题产品,最大限度把问题产品拦在消费者“菜篮子”之外,成为了摆在市场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 夷陵区市场监管局结合当地城乡结合的地理特点,迅速启动食品安全专项清查行动,安排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监管业务口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联动辖区内13个乡镇市场监管所,以各基层所为中心,派出执法人员围绕各自属地的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餐馆等场所,同步清理央视曝光的酸菜、红薯粉等涉事产品,并检查货架、仓库等重点位置,走进餐饮单位厨房查看菜品制作过程是否使用央视曝光产品,督促食品经营户和餐饮从业人员从正规渠道购进货物并做好进货查验记录,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杜绝问题产品在市面上继续流通。 执法人员针对“3·15”曝光问题食品开展餐饮单位排查 截至目前,夷陵区市场监管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59人次,排查超市67家、农贸市场21家、便利店129家、餐饮单位156家,暂未发现问题酸菜及粉丝等商品在售和使用情况。 引导健康合规经营,筑牢品牌关 守好食品安全关口,市场监管部门尽心监护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企业用心维护、相关从业者细心呵护。“土坑酸菜”不仅让酸菜加工企业砸了自己的招牌,更让使用涉事产品的知名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相反,未使用“土坑酸菜”的本土企业,在这一关键时刻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多次登上热搜红榜,真正散发出良心企业的“国货之光”,销售业绩创下新高,再次证明了市场优胜劣汰的铁律。 对此,夷陵区市场监管局以“3·15”联合行动为契机,突破以往“就事论事”的检查模式,结合“土坛酸菜”事件积极向辖区内市场主体宣传“只有合规诚信经营才能换来消费者认可”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帮助各类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经营者纠正利益最大化、纵容低成本、低质量生产等错误思想,得到了企业和经营户的一致认可,取得了正本清源的治理效果。 执法人员指导本土企业品牌营销 接下来,该局将结合正在开展的“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检查力度,尽全力让食品安全监管“跑”在风险之前,助力本地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安全合规经营的“金”字招牌。 织牢食品防护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严管、消费者监督、企业自律三方共同努力。市场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只有把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摆在首位,食品类产业才能得以高质量发展。(记者胡毅、通讯员董娈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