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文化 交通 司法 消防 图片 视频 全国

湖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再聚黄鹤 画说长江

来源:紫荆新闻网 作者:刘小浩 阅读: 发布时间:2019-09-13
摘要:(紫荆新闻网记者 刘小浩 通讯员 庄涛)金秋的九月,璀璨阳光簇拥中的武汉旅游胜地黄鹤楼游人如织。九月五日的这一天,黄鹤楼五楼大厅迎来了两位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老艺术大师,一位是78岁高龄被称之为打开中国神话之门第一人的画家楼家本;一位是73岁的湖北美
(紫荆新闻网记者 刘小浩 通讯员 庄涛)金秋的九月,璀璨阳光簇拥中的武汉旅游胜地黄鹤楼游人如织。九月五日的这一天,黄鹤楼五楼大厅迎来了两位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老艺术大师,一位是78岁高龄被称之为“打开中国神话之门”第一人的画家楼家本;一位是73岁的中国长江画派领军人物施江城。
楼家本先生是浙江宁波人,1941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著名雕塑家和人文学家。作为德艺双馨的知名教授,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研修班的讲台上,依旧能够看到这位年近八旬老教授忙碌教学的身影。结合自己多年在创作道路探索经验和美术教育的观察思考,楼家本先生早年提出的“白描与重彩”观点,曾经受到美术界热情推崇,在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历史阶段起到过重要作用。楼家本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人文作品的艺术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楼家本先生就以重彩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屏风画《华夏魂》,用恢宏浓烈的色墨勾画出了中华魂魄之韵,在中国画这片沃土上首举写意重彩大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英关于香港回归谈判期间,楼家本先生的国画作品《伎乐》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成为香港回归的重要见证物。2008年奥运期间,楼家本先生任“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人文艺术景观总策划、创制、艺术总监,用浓浓粗犷的写意和张弛有度的元魂之笔,创作了北京最大的石雕群、陶瓷壁画墙、运河文化彩塑和百米壁画,成为北京奥运注目的人文新亮点风景线。楼家本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华夏魂》、《月色》、《极之》《文明摇篮》、《先祖瑰宝》、《天中春秋》、《风火电》、《水核光》、 《映》、《辉》、《蝶恋》、《天地间》等,雕塑作品有《腾飞》、《图腾雕塑群》、《毛泽东与中国民兵》、《龙凤文化》、《世界教育家群雕》等。主要论著《论写意重彩画》、《赋彩》、《叶浅予》等在国内外美术界颇具影响。
楼家本作品
施江城,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武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施江城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重要展览,曾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波兰等国家访问及讲学,并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施江城先生出版有《施江城长江三峡图卷》、《高峡平湖图卷》、《施江城长江万里图》等画册,受中国美协委托,为中南海、国务院、中宣部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绘制巨幅长江山水画。施江城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多次应邀赴美、日、新加坡、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展览访问活动,而且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日报社、中国三峡建设委员会、中组部、中央党校、外交部、中央文史馆、湖北省政府、广东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台湾佛光缘美术馆、日本海上美术馆等数十家海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施江城作品
时间倒回到三十六年前的1983年,中华第一名楼的黄鹤楼重建工程进入尾期。41岁的楼家本正处在创作顶峰的盛年,受邀前来武汉,商讨黄鹤楼壁画的创作事宜。重建的黄鹤楼为五层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每一层都需要一组壁画,楼家本承担了第五层的壁画创作。此时的施江城36岁,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武汉长航总公司工作。数十年的长江之滨工作生活经历成为施江城创作的沃土,为施江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从参加长航工作的第二年开始,他就用自己的笔墨为长江立传,为荆楚抒情。他先后曾创作了《长江三峡图卷》、《高峡平湖图卷》、《三峡史诗》等多幅以长江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创作也进入到黄金时期。
施江城作品
然而,三十六年前,楼家本在黄鹤楼壁画创作准备过程中,与前来黄鹤楼送资料的施江城有一次短暂的邂逅。但自从那次邂逅,两位一南一北的艺术家就不曾有过见面,此后几十年,他们各自创作道路上勤奋耕耘,渐渐形成独自风格的领军人物。楼家本作为中国画重彩风格的第一人,他笔下的线条老辣,色彩浓烈,画作在视觉上具有强悍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施江城渐渐成为中国长江山水画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既有宏大沉雄的气质,又有温文尔雅的品格;既有传统艺术的神韵,又有时代变革的风采,其作品大纵横争析、笔墨淋漓、气磅礴、震摄心魄。
施江城作品
当两位老艺术家再次相逢武汉黄鹤楼,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两岸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证这些变化的当事人的面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走向耄耋。虽然岁月沧桑给他们留下老年斑痕,但身处黄鹤楼,眺望浩瀚的长江,两位老艺术家心里涌动着满满的“长江情”。楼家本先生回想创作黄鹤楼壁画的经过,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述说起来激情四射。他对记者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比巴黎圣母院还要早一千年,它是长江文化的标志。当初黄鹤楼五层大厅壁画拟定的题目叫《楚天风光》,楼家本先生觉得《楚天风光》题目的立意显得有些单薄,与黄鹤楼千年沉淀的历史不符。于是,便改为《江天浩瀚》一直沿用至今。凝神望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楼家本先生用饱蘸长江情感的语气接着说道:“《江天浩瀚》所表达的是长江七千年文化与黄鹤楼的兴衰的历史,更重要是表达中国长江文化与自然现象的融合,其立意非常深远博大。《江天浩瀚》共有十幅作品,其中七幅作品是画长江全域文化与自然风光。从长江的源头开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雪山,有最美丽的雅鲁藏布江。有拍浪的金沙江、有天险的乌江,以及九寨沟的雪山,三峡的壮观,加上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各种四季变换,五彩缤纷美轮美奂,让人仿佛置身在仙境的世界里。虚幻的庐山瀑布飞泻,婀娜多姿黄山奇山怪石仿佛从天而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太湖充满诗情画意,长江入海口宽阔江面千帆万岛,夜间口岸阑珊灯火,每一张壁画都前后呼应。长江的激流与大洋相互碰撞,巨浪滚滚,无不象征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自然现象来看,长江的水流入大洋后,变成水气得以蒸发,蒸发的水气在天空变成雪落到喜马拉雅山上。如此大自然循环,是宇宙对我们人类最好的馈赠。”说到这里,老艺术家不顾腰身病疾站起身来,指着正面最大一面壁画《浪淘沙》声情并茂地说道:“正是因为有了长江哺育,从新石器的刀耕火种文化,到血与火的青铜器;从楚文化杰出代表屈原和他的《天问》、《离骚》《九歌》,再到老子、庄子、孔子,形成了波澜壮阔中国哲学、美学与文学艺术上的大融合。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楚文化又处在整个长江文化的中心位置,使得黄鹤楼成为中华第一楼而名垂千史!”
楼家本先生的讲述得到在场观众热烈掌声。
接着,施江城先生也介绍了他在长江山水画创作的经过。施江城先生介绍说,他在长江生活工作了六十年。他曾上朔江源,下至东海,在上个世纪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长江万里写生旅行。他对长江流域的山水风貌及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认为长江文化精神中所体现出的流观宇宙大生命运动的时空意识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包容和谐的博大胸怀,应当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兴建了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工程,长江沿岸许多历史古迹已经消失,因此,施江城先生创作《长江三峡图卷》、《高峡平湖图卷》、《巴山行旅图》、《云开千峰秀》、《三峡史诗》、《云水三千图》等长江通景画成为一笔国家历史记忆的宝贵财富。 
不知不觉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晚霞的余晖尽落在长江宽阔的江面上。站在黄鹤楼回廊上,眺望长江美丽的景色,两位老艺术家都觉得意犹未尽,面对长江似乎永远都有股说不完的长江情结。我们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同时,也祝愿他们再次焕发艺术的光辉,创作出更伟大的时代作品。

(编辑:饶雪芬)

责任编辑:刘小浩
分享: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文化 | 交通 | 司法 | 消防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441号
京ICP备20200489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098号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国务院侨办39号院1号楼)
http://www.cpnews.org.cn & http://www.cpnews.net.cn
Copyright 2022©中国警讯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新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010-8069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