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我一辈子住在大山上,真没想到有一天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8月7日,在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三溪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谈及近年来的变化61岁的沈照祥笑得合不拢嘴。 沈照祥居住的移民安置小区整洁现代,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咸水河从小区前流过,小区旁边是一栋3层楼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里既是咸水村村委会也是村民们来办理各项事务的场所。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另一侧则是占地20亩的综合产业扶贫园,园内有3栋共4384平米的连栋大棚,棚内种植了12万株纽荷尔柑橘苗。 整洁的安置小区 “以前在生病了,只能在山上找草药自己解决,现在小区里有诊所、有超市,旁边还有务工的地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沈照祥一家在2017年7月以前住在山里面,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按照扶贫搬迁统一规划,她们终于走出了大山,住进了新楼房,迈向了新生活。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近年来,咸水村通过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综合服务配套融合,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三溪河安置小区已有104户288人搬迁入住,咸水村全村打通并硬化村级公路71公里,13个组组组通公路,实现了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户户住上安全房。在2016年咸水村整村出列,2018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2%。 科学规划,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入住的村民每人有25平米的入住空间,一家两口就50平米,依此类推。”咸水村党支部书记段申荣介绍,小区户户有菜园地、生产性用房,甚至还有入社经营分红。 据悉,以前的三溪河只是一块光秃秃的河滩地,咸水村90%老百姓住的是危旧土坯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很多贫困户长年不下山,现在住的小区配备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扶贫超市等基础设施,全村也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村民也都住上安全房,并在2016年咸水村整村出列,2018年贫困发生率更是下降到0.42%。 文化广场 段申荣告诉记者,目前入住该小区的村民是通过当地老百姓推荐、驻村工作队组员、队长推荐,老百姓投票、村民代表投票等“三推两评一承诺”的方式,选定交通不便、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住房属于危房的贫困户,集中搬入的。“所有的村民都是拎包入住,特别贫困的家庭还会配备一定的家具”。 在距离三溪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不到二公里的郑院,咸水村还创办了兴山县第一家村级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户39户41人。福利院内房屋分单双间。每个房间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彩电、吊扇、衣柜等设施,在院内建有一个可容纳5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并安排3位富有爱心的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照顾老人们,使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产业扶贫,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搬迁容易搬“心”难。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看的不只是住房,更关注搬迁后是否有生计、能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考验。 为此,咸水村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创新模式,创建了兴山县第一个综合产业扶贫园,引进兴山县四月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山县山里红柑橘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元利用大棚建立营养钵柑橘、白茶、花卉育苗基地15亩。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营及资产收益+劳务收入+政策奖补”的增收模式,咸水村让安置小区内104户288人的贫困群众家家户户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服务村民的电商旅游超市 此外,咸水村拥有兴山县第一个村级电商旅游超市,可以为咸水村群众提供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以及网上缴费、购票等各项便民服务。“超市有效地解决了以前村民‘种的好、卖不了’‘品相好,卖价低’以及过往游客无特色农副产品选购的问题。现在超市每年可为村民销售8万余元的农产品,让身处大山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互联网的福利。”段申荣说。 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及村内学前幼儿的教育问题,咸水村在2017年8月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安置小区幼儿园,该幼儿园总计投资30万元,按二级幼儿园标准建设,拥有和城市幼儿园同样的教学设施。 多措并举,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技术工一天120,普工一天80,2018年仅年底3个月的时间就让在此务工的村民增收16万元,并在年底为小区村民分红10万余元。”段申荣在安置小区旁的综合产业扶贫园,指着4384平方米的连栋薄膜温室大棚自豪地说道。 段申荣向记者介绍种植基地 “我们要确保让老百姓不仅是安居,而且还能乐业。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有效保障,也是移民搬迁户实现能致富的基础。”古夫镇党委书记向月军说。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有稳定的增收脱贫渠道,咸水村在2016年2月2日,成立了宜昌市第一个村级关爱基金,募集社会资金140多万元,定向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公益事业。咸水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度出台《产业扶贫基金奖扶办法》,根据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对贫困户发展的生猪、土鸡、蜜蜂等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及标准的,使用基金给予奖励。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咸水村通往县城的道路由3.5米拓宽至6米,让老百姓可以更便捷地与外界联通,也让老百姓的致富路越来越宽。”段申荣说。(记者熊源、见习记者王雷、通讯员万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