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记者走进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汪武颈村,目之所及,处处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
汪武颈村村支书黄朝寅介绍,几年前,该村既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又是"三类村",全村430户25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384人,不仅村集体经济"空壳",还欠债160万元。
2015年秋,阳新县检察院开始结对帮扶汪武颈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配"班子",加大力度兴产业等措施,2019年该村实现"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获黄石市授予"红旗型党支部"称号。
大力发展果园种植
改善居住环境,焕发农村新"活力"
2015年8月20日,阳新县检察院驻白沙镇汪武颈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樊保华开始进村扶贫,当时的他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他详细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谋划脱贫致富之路。驻村第一个月,樊保华在村里工作了28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出行难,一直是汪武颈村老百姓的头疼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阳新县检察院扶贫工作队把村组道路建设作为开展帮扶的头等大事,先后协调相关部门整修加宽扩建村主要干道4.7公里的水泥路,再抢修环村通组公路12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道路不仅联通了外面的世界,还让农民的农副产品走向了市场。
近5年来,阳新县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千方百计跑项目、筹资金,为汪武颈村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在阳新县检察院党组的大力支持及帮助下,汪武颈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兴产业跑销路,拔掉穷根"摘帽子"
"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聚拢人气和财气。"黄朝寅说。阳新县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推行"村党部+公司+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以落实土地流转、村集体资金和贫困农民扶持资金及劳动力入股经营等方法,发展生态产业园300亩、莲虾套养基地200亩、光伏发电40KW,并成功帮助3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前县城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好了,可以在家门口的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年底还有土地股份和扶持资金分红,这扶贫真是扶到我心坎上了。"贫困户朱彩霞满怀感激。
2018年秋,汪武颈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由孙俊杰接任。到任后,他积极推进贫困户提供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贫困户进园务工的模式,以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生态产业内动力,让集体经济发展与群众红利紧密相连,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集体经济不断增加,村民红利持续增长。2019年该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8元。
合作社
"农民变身'股民',既是'打工仔',也是'主人翁',更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汪武颈村油铺垅产业园老板潘际河说。
产业振兴是扶贫攻坚的关键。这是孙俊杰与该村两委的共识,他们一同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黄桃、杂柑、莲子、中药材等生态农业,不仅兴旺了产业,让群众鼓了腰包,更是实现生产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阳新县检察院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大力发展电商,通过能人带动、网络传播、消费扶贫等方法,将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拓宽农民增收。
配齐"班子"引领,扶志凝心又聚力
"我们汪武颈村由'臭'变'香'了,不仅村干部干事了,村庄变漂亮了,乡亲变富裕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80岁的老党员马先仕竖起了大拇指。
2014年秋,汪武颈村村两委瘫痪,是阳新全县唯一没有换届选举的村两委班子。
经过全村党员推荐,组织考察,群众选举,党性强、威望高、讲原则、善管理的黄朝寅担选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同时,该村还选聘大学生潘继利进入村两委班子,再按"老中青"结合的办法,选配3名文化高、能力强、能带头致富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通过持续的主题党日活动、思想教育、作风整顿,该村党员队伍中的软、懒、散现象得到有效改观。同时,该村推行的党员亮出身份、公开承诺、考评实绩等措施,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18年7月,汪武颈村党支部由软弱涣散变成白沙镇优秀基层党组织。
阳新县检察院检察长尹义林说,该院在汪武颈村的"结对扶贫"把脱贫致富与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有机衔接,做实基础设施破瓶颈,让落后的乡村美好起来、做优生态产业强引擎,让贫困的乡村丰盈起来、建强基层组织固根基,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切实把乡村振兴建成群众喜欢的样子。(记者胡毅、通讯员吴永风、柯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