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山县"和善孝美家庭"用行动诠释"小家大爱"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熊源

45岁的杜启珍是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龙珠社区古夫卫生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同时也是一名妻子、儿媳和母亲。"女本柔弱",她却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不离不弃陪在行动不便的丈夫身边,全力将幼小的女儿抚养长大,用行动来诠释责任和担当,用爱来撑起一个大家庭。

杜启珍给公公向佑昌送药服用

陪伴是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

杜启珍的公婆住在兴山县昭君镇黄家堑村。2001年8月,杜启珍婆婆的哮喘病越来越严重,生活不能自理,但任凭子女劝说,婆婆都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

见此情形,杜启珍便主动承担起照看公婆的责任,不管是刮风下雨,山路湿滑,每个周末她都带着年幼的女儿,奔波30多里回家给婆婆打针、送药、洗澡、修剪指甲、做饭、收拾房间……

2002年腊月,杜启珍的婆婆因病去世。婆婆去世后,如何照看好长年独居的73岁公公成了杜启珍的一块心病。

当时,杜启珍的丈夫向元坤下岗在家,幼小的女儿杜洁正在上幼儿园,全家上下仅靠杜启珍在古夫镇计生服务站工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不仅如此,住房也是一大问题,仅40多平米的房屋却住着杜启珍一家三口,如果把公公接来,一家将面临住房和生活开支两大难题。但是,杜启珍说:"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把父亲一人留在农村老家。"

最终,杜启珍将公公接到兴山县城,全家4口,老少3代人挤在一套狭小的住房里。现如今,她的公公年岁渐高,心脏、肝、肾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生活不能自理,每月医药费就达2000多元。但杜启珍毫无怨言,依然在生活上给予公公无微不至的照顾。

杜启珍照料公公向佑昌

夫妻携手共度难关情更深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2004年,杜启珍下岗的丈夫不幸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拄上双拐才能站立。没有收入、高额医疗费、残缺的身体……不到40岁的丈夫情绪低落,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杜启珍不仅耐心地劝导丈夫,四处求医问药,同时还要坚强地照顾上小学的女儿和年迈的公公。

2007年,杜启珍节衣缩食、找亲戚朋友借钱,终于为丈夫筹集到了"双髋置换术"的手术费。通过手术,行动不便的丈夫终于能够站立行走了。

2011年,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杜启珍的丈夫开办了一家劳务公司,因诚信经营,还在2018年被兴山县评为"3A企业"。

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杜启珍1家4口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吃水不忘探井人",杜启珍夫妻始终没有忘记困难时期帮助过他们的人,也没有忘记困难时期夫妻间的坚守。

丈夫在外忙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就全靠杜启珍一人支撑,夫妻双方彼此理解,相互体贴,他们成为人间夫妻最美的"黄金搭档"。

杜启珍和老公向元坤,女儿杜洁在一起

传承家风 勤学苦读争人先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杜启珍的女儿杜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耳闻目睹父母对老人的孝敬、对他人的帮助、面对困难时的坚守、改变生活时的奋斗。这些宝贵的财富让杜洁乖巧懂事,刻苦努力。

2015年,通过努力,杜洁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2019年考取同校硕士研究生。除认真学好专业课外,她还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此外,为了给父母分担压力,她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休息时间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

杜启珍夫妻俩,对父母尽到了用心赡养的义务,对女儿尽到了用心培养的义务。他们用实际行动对"和善孝美家庭"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有一种家庭模式叫三世同堂,有一种家庭氛围叫和乐融融,有一种家庭情景叫父慈子孝, 有一种家庭叫相亲相爱。(记者熊源、通讯员袁裕树、王宗群)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工作人员查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441号
    京ICP备20200489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098号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国务院侨办39号院1号楼)
    http://www.cpnews.org.cn & http://www.cpnews.net.cn
    Copyright 2022©中国警讯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新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监督投诉电话 400-861-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