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俊辉
第一次走进长坊,是10年前的事情了。
时间仿佛一段段纤细的丝线,缠绕在我的心弦,沿209国道,走九松线,穿中岭,过徐家庄林场,就到了长坊村。九松线上沿途的美景一瞬一瞬的在我的脑海中消匿,又一瞬一瞬的浮现。九松线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神农架的群山峻岭之巅,公路沿线蜿蜒曲折、河流山峦、沟壑纵深、景观奇峻,大自然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山水画廊。
在九松线的中点,翻过界岭,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有一片未被打扰的纯净之地,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一条河冲出300来米宽的一马平川,绵延18公里村的尽头是两条河的交汇处,有进路无出路,这就是长坊村。
长坊村是神农架林区宋洛乡下辖的行政村,长坊是绿色的海洋,村前田地,村后青山,山环水绕。走进长坊,满眼绿油油的玉米随风摇曳,就像乡野里吹来一股北欧挪威森林的清风。站在长坊的任何一点,转身360度,都能看到满眼的苍翠。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在这个幽静、秀美的小山村里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在这里,我看到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荷塘梯田错落有致,一派恬淡清幽的田园风光。拔地而起的山峰,飞奔流荡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河流穿村而过,鱼虾游弋。林荫间百灵鸟、布谷鸟、画眉鸟……在嘀啭,在鸣唱。山雀、喜鹊、黎雀……在枝间跳跃,在树梢追逐。野鸭们在河流里戏水,村妇们在溪水边洗菜洗衣,牧羊人赶着羊群傍晚从窗前走过。夕阳、云彩、水草、鸭群,还有偶尔飞过的白鹭,就像一剂柔情的良药,能让你把所有的愁绪抛下,只顺着那山青水碧,任绵绵思绪飘向远方。在这里,你可以回归宁静的生活,可以慵懒地在阳光下,在生命中短暂的转弯处驻留、品尝朴素和有质感的生活。
最后一次走进长坊,是在5年前。那时,正值盛夏,武汉、宜昌的室外温度高达35C°,而神农架林区宋洛乡长坊室外温度只有26C°。如何用好“森林覆盖率”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中华小蜜蜂(中蜂)养殖、中草药种植、冷水鱼养殖等林下产业在长坊发展迅速。走进长坊村,我看到了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摆满了一桶桶的蜂箱,一群群的避暑游客离开长坊时,都要带上几罐“土蜂蜜”回家。据当地人讲,这些“土蜂蜜”就是长坊中蜂产的蜜,因为一年只割两次,又是采集百花而酿,产量低、营养价值高,年年供不应求。
我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喜欢宁静而安详的乡村,在长坊河边漫步,亲切感油然而生,全身心融化在大自然的美妙之中。长坊河清新明净,怡然自得,静美无瑕,舒美盈怀。听长坊村的老人说以前过河鱼咬脚,三年饥荒的时候就靠着羊油煎鱼喂大了一屋子孩子。10余公里的长坊河从茂密的树林中穿过,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偶尔露出一个浅潭,清澈见底,水量丰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的长坊人民依山傍水发展冷水鱼产业。100多亩鱼塘鳞次栉比建在河边,分成一格一格依次降低。更为奇特的是,这里养的鱼都是神农架当地独有的齐口裂腹鱼(洋鱼条子)和多鳞铲颌鱼(钱鱼),阳光一照一身的银光闪闪,鱼的背鳍和尾巴还泛着红光,而且是从长坊河里抓的野鱼回来繁育的,技术也是村民自创。
寻找远方的自己,采菊东篱,煮雨入茶,赏风听雨,寻一世清新。在清澈的长坊河淌着晨光,星星点点的村舍升起袅袅炊烟的清晨,我离开了钟灵毓秀的长坊。
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到过长坊了。后来听说近几年长坊村曾发生过一次洪灾,一夜之间整个村子河道改变,洪水冲毁河道沿线刚刚长成熟的玉米地、水泥桥、房屋、鱼塘沙场等。但勤劳朴实的长坊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迅速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如今,长坊的农、林、牧、副、渔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5年前还要好,特别是中华小蜜蜂养殖、冷水鱼养殖在全省一枝独秀,村里也禁止在河里抓野鱼了,自发成立了“爱家园”巡护队,在重要河道边安装了红外监控设备,开展反捕捞夜巡,按时间和河段轮流排班。朴实无华的长坊人民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将中华小蜜蜂、中草药种植、冷水鱼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度假、观光。
再来个10年之约吧!
时光如水,芳华充盈,岁月染香,红尘美歌。读一首岁月无痕的诗词,看一眼色彩斑斓的年华,寻一处诗情画意的风景。愿勤劳善良的神农架长坊人民越来越好,愿长坊的明天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