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熊源

初秋,阵雨过后,四面翠绿的凤凰山,平添了几分意境。这里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抗日战斗英雄、著名烈士黄骅的故乡——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木港镇丰台村。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黄骅

“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通过决战扶贫,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举措,丰台村农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丰台村荣获县镇先进单位;今年8月,黄石市授予丰台村党支部书记尹斌同志“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步入丰台村,门楼金字书联“凤凰居里凤凰出,丰收台上丰收来”,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栋栋村民“小别墅”,房顶有太阳能,庭院有盆栽花草;农民文化活动广场, 人气十足,或打球、或跳舞、或下棋、或聊天,悠然自得……

8月16日记者在丰台村看到的情景。这里的丰台,与首都丰台同名,但“村”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村”,俨然成为一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从“办实事”到“解难题”

谁能想到,4年前还是重度贫困的丰台村,村集体收入零,村环境脏乱差,全村306户1615人,贫困户83户325人。

2017年,阳新县书记王建华挂点丰台村。王建华和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尹斌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白天爬山观田调查研究,晚上走访村民拉家常,村情民意记在日记本里,铭刻在心上。经过调研论证,经组织群众讨论,立足于丰台村资源条件,利用扶贫资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资源,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行“村两委投入、企业租赁、效益分红、收益扶贫”的运营模式,这成为了造血扶贫项目,实现脱贫摘帽。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走访村民

夜间,丰台村没有路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尹斌便向帮扶单位领导反映,阳新县房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石教炜组织召开党组会,发动大家为丰台村捐款,安装了120盏路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尹斌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方筹集资金,修公路、架丰台河桥、电网改造、光纤入户、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农家书屋、村庄卫生整治等,彰显改穷貌、换穷颜。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党建标识牌及体育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在乡村振兴和群众生活改善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尹斌也断家务事。村民柯某的妻子因家庭矛盾负气离家,老人和幼子无人照顾。尹斌得知后,马上和同事驱车20余公里赶到柯某的岳母娘家,耐心细致“说和家事”,最终将柯某某的妻子劝回,及时化解了一起家庭矛盾纠纷。

从“第一书记”到“村支书”

一年多来,尹斌充分利用“零距离”交流机会,深入了解群众思想实际,宣传群众高度关注的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外出务工等各项政策,持续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各种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赞誉。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招商发展

在丰台村里,尹斌走到哪里,那里总有村民主动上前和他打招呼,老百姓心中已把这位第一书记完全当成了丰台村人了。2018年12月30日,丰台村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尹斌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其实,我2017年刚来的时候,很多群众觉得我这个县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就是挂个名,走走过场。”尹斌说,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干好,让群众相信我、认可我!”

记者走进桑蚕园,正在除草的69岁的贫困户柯美发看到尹斌,笑得一脸灿烂。“以前到集镇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好了,到家门口的桑蚕园做事,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年底还有土地股份分红,这扶贫真是扶到我心坎上了。”老柯满怀感激说道。

从“拨穷根”到“鼓腰包”

从源头“拔穷根”,让村子脱胎换骨,真正让农民过上红火日子。尹斌充满干劲。丰台村坚持党支部引领、贫困户参与、村干部担当原则,实施贫困户“出地、出人、出蚕房”的方法,发展桑蚕100余亩,实现“一户一亩桑”的经营模式,引进柏乐合作社发展蚕桑300亩,由贫困户提供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贫困户进园务工,实现“双赢”,彻底打破了多年来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历史。

“我家一间10㎡蚕房,收益能达到1万多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贫困户柯亨富说。像柯亨富这样的桑农,蚕桑产业园共带动了7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我们既要负责蚕桑生产指导、蚕用物资采购供应、蚕茧收烘及经营等工作,又落实‘包桑苗、包蚕种、包器具、包技术’,还与种植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确保销售统一、渠道畅通。”丰台村副主任柯于东介绍。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桑蚕养殖基地

让每位农民都驶向致富快车道的丰台村,突出发展果菜、畜牧、经济林等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培植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丰台村通过招引类似桑蚕产业这样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互联互利的机制。农民不仅能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园分红,还能在园区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已辐射带动“5060”农民66人增收致富。

去年,引进港亿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起全自动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期项目已经投产,发展蛋鸡5万只,年产值600万元,村集体分红5万元,开支农民工薪金30万元。

“港亿养殖合作社通过兜底分红、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协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等方式帮扶带动贫困户,目前销售渠道越拓越宽,不仅有批发、零售、私人订制等销售模式,还通过扶贫网络渠道、扶贫定点采购等方式扩展销售量。”尹斌自豪地说到。

“甩掉等靠要,扶起精气神。”丰台村村主任柯亨友认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村民柯美森肢体二级残疾,儿媳嫌弃家穷离婚,生活极其贫困。这几年,老柯由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包保帮扶,发展经济林60亩,种植腊米15亩,栽杂柑1亩;儿子通过学习技术后,到在县城轮胎厂打工,月薪4000多元。柯美森说,“按照今年的行情,腊米能收入2万多元,杂柑能挣2000元,全年至少可收入8万元。”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如今,柯美森成为了丰台村“脱贫光荣”模范家庭,也是“志智双扶”的“自强致富之星”。“党和政府把我扶上马,我还等什么呀,开足‘马力’往前奔噢!”柯美森底气十足地说。

从“劲头足”到“追逐梦”

这几年,丰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镇党委政府和阳新房投公司对丰台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但丰台干部和老百姓应该怎么干?村两委干部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推动红色旅游。据了解,著名抗日英烈黄骅,1911年出生丰台村。1926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1941年4月,任八路军冀鲁边区副司令员兼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1943年6月30日,在河北省新海县大赵村被叛徒残忍杀害。

 
阳新县丰台村脱贫摘帽 变身“红色”山村

黄骅女儿(前排右4)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8月,河北省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后撤县建市。2009年9月,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黄骅烈士入选湖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50名荆楚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3月15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了以黄骅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黄骅》。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去年7月30日,黄骅的二姑娘黄鲁彬、孙子黄俊友、黄俊财,曾孙黄松等一行8人来到丰台村寻根认祖。“我们要把黄骅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黄骅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制胜的法宝,这种精神丰台人不能丢。我们要把这种红色精神用在新时代,带领丰台人逐梦奔向小康。”尹斌说。

为了把黄骅英烈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丰台成为一代代人永远的精神家园,2019年丰台村投资70万元在黄骅将军故居遗址建设“黄骅故居纪念馆”, 目前,村里正在收藏烈士的遗物,让人民瞻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丰台村的凤凰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油茶树、桃树、杏树、核桃树遍布山头,每年能给每户村民带来收入1000多元;想方设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和来源,丰台村还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社,村民每人持一股,在打造休闲农业、黄骅英烈“金字招牌”的红色旅游等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上下功夫,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既增加收入,又留住乡愁。

“绿树掩映二层楼,新鲜空气人长寿;改厕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美化公路通家园,乡村胜似都市城。”这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丰台村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美好图景将不再是梦。

采访结束的时候,丰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广播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乐曲在天空久久回荡。(记者熊源、通讯员吴永风、柯于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工作人员查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441号
    京ICP备202004895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098号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国务院侨办39号院1号楼)
    http://www.cpnews.org.cn & http://www.cpnews.net.cn
    Copyright 2022©中国警讯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新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监督投诉电话 400-861-8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