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强,1958年出生在武汉,童年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
1975年,还是少年的张铁强,有幸遇见了著名书画家曹立庵先生,在曹立奄先生的影响下,开始了真正的学画之路。
十八年的刻苦求学,和对中国画创作的执着,终于在武汉画坛站住了脚,赢得了同道及藏家的认可。
1993年,张铁强向著名画家孔奇先生拜师学艺,在孔奇先生的指导下,使他能够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更好地把握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通过学习和研究黄宾虹、赖少其等前辈大师们的作品,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中国水墨传统的博大精深的“道”性,他不断地追求中国画的生命气韵,追求山水中的空灵苍润和境界浑茫,在水墨技法学习中取得突破和提高。
2003年,湖北中国画研究院为他举办了《张铁强山水画作品展》,时任湖北美术院副院长钟孺乾在开幕式上讲到,“张铁强山水画的起点非常高,从他的作品里看到黄宾虹赖少其前辈大师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特点,同时,又画出了自己心中想表达的山水”。孔奇先生在展览中评价“铁强是一个有个性,悟性高,有灵气的画家,完全不受自然形态的局限,将笔墨的灵性与形质的转换融合在沟壑之间,突出的表现了自己的意象和情怀”。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2006年,张铁强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深造,通过国家画院诸多名家老师的授教,拓展了艺术的眼光和创作思路。
2008年,张铁强从国家画院毕业,来到了当代艺术的前沿---宋庄。他以传统水墨的技法,融合、吸纳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去追求和探索新艺术思想。他的抽象山水重彩作品多次参加宋庄学术性邀请展,并得到著名理论家、学术主持人刘晓纯的高度评价。
2009年,张铁强回到了湖北中国画研究院,思考如何从古代与现代之间找到链接点,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融合点,在东方的线条与西方的色块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相互借鉴,解决墨与色的协调,解决中国画的章法关系。2011年,他创作的作品获得了“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展”的银将。获得了“中国第三届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金奖。同年八月,由湖北省文联,福建省美协,福建省画院,福建省美术馆共同举办了”孔奇张铁强师生联展”。在福建省美术界引起轰动,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2016年,张铁强通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孔奇人物画研究班学习,更加全面的掌握笔墨线条在中国画的造型问题,真正的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含义,从传统笔墨,学院笔墨逐步演变到个性化或表现性的现代水墨。使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的转变,用西画写实的观念将水墨媒介化,并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主题范围及构图形式。
近年来,画家张铁强从甘肃的祁连山到黄河石林,又从敦煌到青海湖,从西藏的唐古拉山到布达拉宫,创作了一批西部风情的精品力作。他用雄浑厚重的笔墨描绘神密的雪山,苍茫的戈壁,展现造胸中之境,塑自然之神,既有北派的雄浑,又有南派的灵秀,创作题材宏大凝重,具有一种对历史和未来的深沉思考及责任感的表达。用古人单纯的笔墨形式走向现代图式,以西画的焦点透视形式,现代构成意识和审美视觉元素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展示了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宏阔境界,作品气势磅礴,雄浑而有力量,令人过目难忘。
张铁强用他那如椽之笔不断探索新的艺术高峰,抒写中华民族的盛世情怀!(作者 刘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