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老了,回忆这次疫情的时候,至少还是有一些故事可以说的,"3月21日,张逸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截至通电话的时候,21岁的他已经在隔离点连续值守了36天了。
张逸
张逸是湖北警官学院侦查系大三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家在武汉的张逸每天密切关注疫情动态,2月初,他就主动联系以前实习过的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关山街派出所,得知所里有10人感染,心里十分着急,主动要求参与派出所疫情防控工作。
2月15日,张逸服从派出所安排,配合所内民警前往宜必思·尚品酒店(武汉光谷广场店)值守,这家酒店是亲密接触者隔离点,酒店旁边的小区是当时武汉市洪山区的感染人群较多的"重点小区","最多的时候入住了七八十人"。
当时,武汉掀起"应收尽收"攻坚战,武汉警方主动投入参与"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转运送治。
由于隔离点的环境特殊,每个病患都是单独房间,很多患者都有焦虑情绪。对张逸来说,除了隔离点人员的情况排查、24小时值班、安全状况的摸排这些分内的工作要认真完成外,隔离人员的情绪安抚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张逸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晚上9点刚到隔离点,没过多久就确诊了,就要马上转到武汉雷神山医院。但这位阿姨有情绪,在酒店楼上始终不接电话。她的老公也住在同一个酒店,后来张逸先做通了这位阿姨老公的工作,最终让这位阿姨同意转移。
张逸在隔离区巡查
2月19日,有一位患者确诊后需要转移到武汉雷神山医院,但这位患者坚持认为自己是轻症,不需要转移,实则未然。社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从中午12点开始打电话沟通,直到晚上都没有成功,最后这位患者关机了。这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见到这种情况,张逸主动要求上楼到隔离区做面对面沟通。"那是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近距离接触确诊患者,我很怕,也很紧张,"张逸回忆道,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与患者面对面时,只说了几句话,那位40多岁的男士就同意转移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房间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你穿着警服上去的时候,互相鼓励一下,哪怕几句话就能改变局面。"
2月20日是武汉市落实"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求的最后一天。当天,张逸协助派出所、社区劝说隔离点40余名患者转送至武汉雷神山医院进行治疗,历经16个小时的劝说,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最长的一个劝导电话打了三个小时"。
随后,由于人手紧张,张逸又转战到武汉体育学院旁的布里斯班阳光酒店,一直坚守到今天。关山街派出所的姚华波已经转战了4个隔离点,如今和张逸一起值守。在他眼里,张逸"责任心强,细心"。
值守的时候,张逸也常常被感动。据他介绍,3月8的下午,正在执勤的张逸看见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从志愿者的车上下来,到隔离点进行隔离。一般情况下,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应该有家属陪护。但老人却笑着说:"我一个人就够给国家添麻烦了,我能照顾好自己。"
一个多月没有休息,张逸非常想家。但他还是坚持着,"这个时候能为武汉尽一份力是难得的成长经历,我希望青春无悔,"张逸说。(中国食品安全报网记者熊源、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