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胜景如诗画,村歌嘹亮迎宾来”,9月19日至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辽阔的巴音昌呼格草原上,举行了“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歌能手们齐聚一堂,用嘹亮的歌声展示家乡风采。
该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主办。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湖北省文联”)选送的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乡音艺术团从5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凭借节目《通山小调联唱》,以97.16分的成绩荣获第四名,获得“嘹亮好声音”的荣誉。
据了解,近年来,九宫山乡音艺术团以其淳朴的表演方式、轻快高亢的唱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先后参加中国农民村晚、中国原声民歌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并在湖北省文联举办的乡村音乐潮人大赛荣获银奖。湖北省文联高度重视此次全国集中展演活动,由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平组织遴选队伍并带队参加展演,咸宁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刘智毅担任结对子帮扶老师,通山县委、县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演出,成为艺术团“出征”的强力后盾。
“嘹亮好声音”荣誉证书
同台竞技,1000余名农民歌手的草原之约
“有请参赛队伍代表登场。”在主持人的引导声中,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支代表队集体登场亮相。舞台上身着各式民族服装的选手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靓丽,其中举着“湖北代表队”队牌的就是九宫山乡音艺术团的队员们。据湖北省文联“文艺两新”和志愿服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推选这支队伍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村民,唱的村歌也反映了基层老百姓的生活。
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乡音艺术团队员合影
为了奔赴这场“草原之约”,九宫山乡音艺术团一行15人乘汽车、高铁、火车耗时将近20个小时,一下车就紧锣密鼓地准备展演。“本来不紧张的,后来一看到这么多人,别人准备得也充分,就紧张了。”章春梅在候场时说。
9月19日下午,演出正式开始,在现场的欢呼声中,九宫山乡音艺术团的队员们全身心投入,用《通山小调联唱》节目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这一群大妈很优秀,一听就是原始的、热烈的、本真的声音,很能打动我们,湖北的这个节目选得好,贴近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好声音。”中国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李初建在现场点评时表示。
乡村艺人,13年学歌唱歌的难忘岁月
在去往演出场地巴音昌呼格草原的路上,九宫山乡音艺术团的队员们早早穿上了简约古朴的山歌队服。团长李琳不断给紧张的队员们加油打气。李琳说,她曾是通山的下乡知青,通山山歌伴随她走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2010年,李琳从咸宁客运站退休,决定返回通山生活;2011年9月,李琳组织附近村民成立了九宫山乡音艺术团,后来又和县文联退休的爱人毛才奇一同整理了20多首经典小调,成为艺术团排练和屋前院后演出的主要曲目。
团长李琳与爱人合影
“团里大多是村民,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在附近打零工,平时大家都凑钱买队服,出远门演出的时候就带点泡面、八宝粥,能坚持下来全靠大家的热情。”李琳诉说着一路以来的辛苦。
同其他民歌类似,通山山歌也面临着缺乏后继人才、传唱度下降的难题,因此九宫山乡音艺术团经常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为老百姓无偿演出,带动当地山歌传唱氛围。
除参加演出外,这支队伍还承担着展示家乡特色、宣传美丽乡村的重任。“我们做的宣传片里都是通山景色和土特产,待会儿在表演的时候会在大屏幕上播。”面对各路媒体的摄像机镜头,平日一向健谈的队员涂菊花还是略显紧张。
通山山歌,鄂南民间生活的万花筒
据介绍,此次九宫山乡音艺术团表演的节目《通山小调联唱》由5首小调组成,分别为《花溜溜》《倒插花》《晒红墙》《望郎来》《十绣荷包》,都是村民们多年来在田间劳作、农闲时节传唱的山歌小调,词意生动活泼,曲调柔美轻快,突出叙事性和现场感。
如《倒插花》中有歌词大意为“门前喜鹊叫喳喳,姑嫂二人摘细茶”,描写姑嫂二人和睦相处,共同劳作的场景;《晒红墙》用“红罗金被留半边哦,绣花枕头留半个哦”描写情姐对“今晚情哥要来眠哦”的期盼,又用“眼泪汪汪去栓门哦”,描写因情哥不能赴约,情姐在凄冷雨夜中百般失望,灭掉本来给情哥准备好的炉火,关上大门的情节;《十绣荷包》描写了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互赠礼物的场景,词中“花线抄几根呐,绣起的荷包呀,奉送我同年(发小)呐”“花线抄几根呐,绣起的荷包呀,奉送我表勋呐”……共提到了十个奉送对象,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礼节中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珍视。
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通山山歌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内容与形式包罗万象,记载着多个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烙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迹。
现场观众
通山县文联主席苏海说:“山歌早已融入通山人的基因里,成为反映鄂南传统民间生活的一面镜子,未来要继续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传统山歌进行改编,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山歌飘得更远,传得更广。”(通讯员王旭 图片杨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