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记者从湖北省演艺集团了解到,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国内首部抗疫题材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将于10月17日-18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 《天使日记》为文旅部2020-2021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近日,该剧为期近一周浩大的装台工作终于完成,进入夜以继日的舞台合成阶段。 排练舞台上的ICU重症监护室 两辆高铁迎面"开"来,飞机缓缓"降落",一位位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冒着大雪战士般走上战场;ICU内,数不清的病床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抢人;华灯初上,武汉万家灯火,有人在窗口迷茫的张望,有人在焦急的等待……这不是电影镜头下的武汉,而是歌剧《天使日记》在舞台上的"真实"再现。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武汉疫情的真实场景,《天使日记》的舞台采用了目前国内的顶级舞美,两层舞台、纵深三层,实景与多媒体结合,舞台设置极其复杂的,舞美人员多达150人,光装台就花了近一周时间。 排练场景 负责此次舞美设计的国家大剧院舞美设计师丁丁坦言,在接到该剧委托时,他深深感受到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这部剧难度很大,光大的换景就有20次,门诊大厅、病房、户外、快速切换,我们的舞台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全景、中景、特写不断切换,这些都通过玻璃幕墙、实景和LED屏来实现,为观众打造出看纪实电影的视觉效果。" 如此复杂的舞台切换,每个环节都必须十分精准,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整个剧情节奏。为了让不间断的场景切换流畅,两层舞台上都利用了大量车台,而整个舞台的地板也被抬高近10公分,保证车台调度的顺畅,可谓工程浩大。 《天使日记》宣传海报 记者在现场看到,装好后的舞台确实也实现了丁丁所说的"电影效果"。其中一幕在小小的舞台上再现武汉千家万户的情景,一个个家庭、一扇扇窗户,有虚景、有实景,有人、有物,千万武汉人疫情期间宅在家中抗疫的情景跃然舞台,震撼人心。 除了舞美,《天使日记》的演员造型也别具匠心。负责人物造型设计的刘红曼坦言,此次《天使日记》让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还原医护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主创演员们不仅专门走进金银潭医院、中南医院现场学习,更请来院感专家进行专业授课。但是将这些观众都十分熟悉的职业呈现舞台上,既要符合观众脑海中的真实形象,又要符合舞台作品的艺术感,并不容易。 歌剧最重要的是唱,但医护人员所戴的口罩、护目镜和面罩等防护物品都会阻碍演员发声。在演唱过程中,口罩还会发生移位,这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刘红曼想了很多办法,做了无数次实验,终于找到了透气性好、不阻碍发声又方便固定的特殊材质,制成了舞台上医护人员的"口罩"。 即使是特制口罩,戴着演唱依然有一定难度,对演员现场演唱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如此,刘红曼说:"真实的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都是一次性的,为了能让演员多次使用,我们采用了更厚实的面料重新制作防护服,全剧近2个半小时,演员们穿着演唱、表演下来都非常辛苦。" 此次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可谓以抗疫精神排演抗疫大戏,演员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备战首演。从10月8日开始,《天使日记》近300名演职人员就从排练场转战武汉琴台大剧院,开始装台、合成的工作。每天清晨到凌晨,不论是装台工人还是演员,从不叫苦叫累,每个人都分秒必争,只为将最好的首演效果呈现给武汉观众。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丁丁和导演廖向红、灯光设计胡耀辉、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主创人员以及演员们在现场反复磨合细节,十分细致认真。 丁丁表示,《天使日记》并不是观众所想象的那种"振臂一呼"的"主旋律"歌剧,而是真正表达在疫情期间,一个个小人物的"义薄云天"。"希望观众走进剧场时,能确确实实地被演出所感动。"丁丁说。 胡耀辉表示:"我们尽量让灯光也能具备艺术语言,紧紧围绕剧情,通过灯光的处理来表达武汉疫情的不同阶段,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这台歌剧所记录下来的'日记',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们展现武汉、湖北、全国人民怎样团结一心,一起抗疫的真实场面。"(记者胡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