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先带你去我们中罗村综合生态产业园转转吧。”8月24日,记者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洋港镇中罗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并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罗显月前往该村的扶贫产业基地。 “建筑老板”当支书 在石榴园里,“以前到阳新县城打零工,收入非常不稳定。这下好了,到家门口做事,每月可纯挣2200块钱,年底还有土地入股分红1000多元,这扶贫政策真是好呀!”正在除草的50岁的贫困户罗广轻说道。 在产业园里,总有劳作的村民主动上前和罗显月打招呼,“其实2017年我刚回村任支书的时候,很多群众疑惑,总觉得一个京都老板怎么可能不计得失的回村为老百姓服务?”罗显月说,“既然回来了,就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更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据悉,几年前,中罗村十分贫困,全村有671户2773人,其中,贫困户就占了81户214人。不仅村集体“空壳”,村民收入低,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无法正常运作已久,实属是“三无村”。农民一户两三亩山坡地、一两亩“巴掌田”,种稻谷、小麦、红薯,一年到头“肩挑背驮”也没多少收成,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一半土地都被闲置了。 2017年8月,中罗村党员推荐当时40岁的党员罗显月担任支书一职,但罗显月正在北京当建筑老板,并且年薪有60多万元。时任洋港镇党委书记俞振华亲自去北京给罗显月做思想工作,并讲明组织意见。罗显月面对自己的建筑事业与返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这两条道路,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罗显月上任后,白天前往先进村学习农产品该如何产业化规模化、如何开展基层党建,以及实施乡村振兴等知识,晚上便到村民家走访拉家常,与村干部谈心,向党员们请教相关问题。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奔波,罗显月主持召开了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会,并提出“发展种养业,建设产业园,从源头‘拔穷根’,绿化美化村庄”这一发展新思路。
草莓丰收 产业开辟致富路 经过多次调研,浙江省丽水鼎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中罗村投资2000万元,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建设470亩养殖基地,培育麻鸭30万只,创造出“公司投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运营、效益分红、收益扶贫”的运营模式,带动贫困户15户脱贫摘帽,这也成了中罗村的造血扶贫项目。 农产品转运站 “中罗村蔬菜大棚园区以生产有机蔬菜和反季节草莓、西瓜等为主,主要通过兜底分红、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协助贫困户发展相关产业等方式帮扶带动贫困户。”罗显月说道。 据阳新县政府办驻中罗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董美钢介绍,中罗村仅用3年就发展稻虾种养330亩,光伏发电185千瓦,石榴园100亩,土鸡养殖2万只,大棚蔬菜5亩等种养业,让131名“5060”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仅惠及全村贫困户,村集体经济也增收16.8万元,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9元,实现脱贫摘“穷帽”。 “甩掉‘等靠要’,扶起‘精气神’。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中罗村副主任罗克永认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贫困户罗汉江因老婆长期疾病致贫,生活极其贫困。这几年,他在罗显月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利用扶贫资金发展苎麻、油茶50亩,同时还养猪养鸡。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如今,罗汉江成为了全村的“脱贫模范户”。 干群“牵手”摘穷帽 3年来,中罗村推行“党组织+驻村干部+贫困户”扶贫摘帽模式,党员干部带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改变贫困山村耕作旧习惯。 中罗村以“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状态,决胜脱贫攻坚。为改善中罗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北省黄石市城发集团、阳新县政府办和镇帮扶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向中罗新村投资200多万元。如今的中罗新村,宽敞明亮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住户,设施齐全的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保障着群众的生活所需,集中建设的种植产业基地日益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 贫困户罗祖光的三个孩子无就业,并且妻子身体差,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洋港镇党委书记黄锡水了解情况后,主动帮扶,不仅帮助罗祖光发展种养业,还让其儿子罗少华到阳新县人社局培训中心学技术,并推荐其到黄石环投公司打工,月薪3000多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黄锡水书记把我扶上马,还送了一程,我还能等么?只能鼓足干劲向前跑噢!”罗祖光说道。 记者在中罗村党群服务中心还看到,前来咨询、办理各类业务的群众众多,该服务中心实实在在成为群众办事解惑的“百姓之家”。中罗村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谈华林表示,咨询的群众大部分是问政策,也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等业务。“现在好了,所有的惠农政策,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都能问个明白。”村民罗克佐告诉记者。 “针对81户贫困户,中罗村科学制定帮扶‘套餐’,党员干部包保帮扶、产业培育、促进就业、稳定收入等方面入手,聚焦到户、解决到人,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洋港镇驻村副镇长柯善说,针对214名贫困人口,中罗村建立了“市县镇三级”挂牌督战机制,确定了一名党员干部包保2至3户贫困方案,23名帮扶党员干部分类开展帮扶工作。 贫困户谈会孝告诉记者,他在家门口的生态产业园打工,离家近还能照顾两个孙子。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在这打工,每月挣2100元,孩子在外面每月能挣3000多元,光务工这一项,到年底我家存3万元没有问题,这日子过得有盼头。” 针对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分别落实5万元贴息贷款、包技术、包销售及自种自养产业奖补资金,此举极大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中罗村扶持发展种植31户、养殖34户。同时,今年新栽果树100亩,经济林改造300亩;种植各类瓜菜120亩,殖土鸡2万只,对5个合作社落实奖补资金63万元,进一步夯实了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 此外,今年中罗村先后输转贫困劳动力43人,落实就业补助4万元,落实就业创业担保贷款14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352人,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返乡创业“金扁担” “罗支书定期开展新时代学习活动,让我个‘老牛’受益很多,知道该怎样去做,怎样做得更好。”中罗村副支书罗广荣说道。 南美对虾养殖基地 中罗村南美对虾养殖基地的负责人罗显武及其员工正忙着收网、装虾以及把虾搬进冷冻车里,从这里南美对虾持续不断地销往阳新、黄石、武汉等全国各地。 南美对虾养殖基地 “今年又要赚大钱啊,基地至少可收入80万元。”罗显武的妻子程金霞说道,“现在的中罗村家家有事干,户户有钱赚,过去小康生活不敢想,如今日子过得舒舒坦坦,什么都不愁。” 走出去有新天地,家门口也有新门路。作为90后的罗梦成是中罗村的一名返乡青年,原本在广东一家公司打工,说起家乡的变化,他笑着说:“给老板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我相信只要努力,产业园就会越来越壮大。”还有,罗梦成、罗冲等5名“90后”青年,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0万元发展牛蛙30亩,亩均收入2万元。正如中罗村副主任李芹钗说的:“跟着罗支书一起挑起村里的‘金扁担’,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57岁的贫困户吴作发,家里3亩田全部入股,从农民到股东的转变,让他越干越有劲,并被聘为基地管护员,他表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这就是小康生活。不仅是吴作发一家,3年来,中罗村已有3000亩土地流转为股东,100万元资金变为股金。“来产业园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曾经关门闭户在外打工的乡里乡亲,这下回来了一半。”罗显月说道。 “3年多来,村民们对中罗村支委及村委越来越满意与信任。我们还要围绕南山翠竹、北山青树的美丽风景,依托“五万巅洞”传奇,以农业体验采摘园、垂钓安逸园为底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吃、住、玩于一体的农旅产业区。”罗显月表示,有了奋斗目标,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美好图景将不再是梦。(记者胡毅、通讯员吴永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