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黄梅县发布复工令以来整整两月,分路乡汊湖口村已人去村空,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该村村支书吴国安告诉记者,全村几乎全部精壮劳力都去做面点了。 汊湖口村是一个有300多户、1400多人口的大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村人就纷纷外出做早点卖,手艺代代相传。如今,做面点的师傅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分路乡由此也成了名符其实的"面点之乡"。 一两点起床做面点 5月26日上午10时,记者敲开李秀新家的大门,李秀新和妻子都去江西都昌市做面点了,家里只有正在上学的一儿一女。 小儿子李志强介绍,他爸爸在3月28日,也就是复工的第三天就去江西做面点了,位置还是他们家过去几年做过的那个位置。大约一个月后,妈妈也去江西都昌县了。据爸爸妈妈发回的信息,今年的生意比往年要差一些,每天做不到一袋米。但生意还是有得做,且呈越来越火之势。 李志强从小学六年级就在父母的店里帮忙。面点技术活他做不了,就帮忙采购、收拾店铺、叫卖、收钱等。他们家通常每周都要采购一次酵母;大米等其他原材料差不多每天都要买。 他们家的绝活是米粑,因为当地做面食的有很多家,做米粑的只有他们一家,所以,米粑的生意好做,有时一天就能做两袋米。 面点生意十分辛苦,凌晨一两点钟起床是家常便饭。李志强因为年龄小,一般早上5点起来,全家人一起要一直干到中午,才能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再把店铺收拾干净,这才可以休息。李志强则在这个时候开始做作业。 李志强说,以前父亲是做木工活的,木工活越来越难做,还要供他和姐姐读书,2014年父亲跟隔壁的伯父学了面点手艺,夫妻俩外出做面点一年就把家里的债务还清了。后来家里的积蓄越来越多,去年,家里起了一楼三层小洋楼。
村里的会计郑通志说,通常情况下,外出做面点一年能赚10万元,当年可脱贫,两年可买车,5年建新房。 如今,该村小别墅、小洋楼随处可见,有的小洋楼从外观上看堪比江浙、广东等地的。如今的汊湖口村已是黄梅县数一数二的富村。
足迹遍全国 "甜点"在南方 现年52岁的村支书吴国安是汊湖口村较早外出做面点的人之一,5年前被分路乡乡党委作为"致富带头人"请回家乡。谈起自己在深圳"闯荡"的10年,他两眼放光。 吴国安做面点做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深圳龙华,"他们真是太有钱、也太忙了,经常连找零都不要。"吴国安说,有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做20袋面粉,每袋25公斤。 黄梅人做面点曾经闯遍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吴国安说,最后发现还是南方最适合,原因一是北方人的口味跟咱们不太一样,二是北方做面点的人太多了,我们的面点师去了北方,不仅生意利薄,而且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也不太适应。如今分路乡做面点生意的人中,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这几个省最多,约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几个省属黄梅面点师们的"舒适区"。
二次转型:从早点到烘焙食品 "从复工两个月来我们收集的情况看,虽然今年传统的面点生意比往年略差一些,但也要看到另外一个变化,疫情之下人们更看重生活质量,更多的人选择高端的烘焙食品了。" 吴国安说,分路乡面点师协会目前正在组织专家攻关,让更多的面点师完成从早点到烘焙食品的转型,包括营养面包、休闲食品等,制作这些食品的技术含量更高,销售产品带来的附加值也更高。 吴国安希望能有更多的黄梅人加入到面点师的行列,分享这块虽辛苦却香甜的大蛋糕,好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吃上黄梅人做的面点。(来源: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