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教我做人要有志气,我们家穷就更要有志气。母亲小时候家里穷,读书发奋认真,节俭自立不和人家比吃穿,但要和人家比志。那年母亲靠不吃早餐,拾柴禾卖,好不容易攒了五毛钱,夹在课本里。有一次,五毛钱在上课时不小心掉出来被同学捡到交给老师,当年那位老师问是谁掉了钱,结果在母亲之前有同学站出来认领,等母亲说是自己掉的钱时,老师居然讲:"你们家穷的要死,你哪会有五毛钱?"

哪怕是自己的钱掉在自己课桌下,母亲依然眼睁睁看着这钱被别人冒领走了,但这件事像针一样扎在母亲的心里,一直鞭挞着母亲发奋向上,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七十余年前,这不经意的五毛钱却塑成了母亲不贪便宜,发奋自立的价值观,也成为我们子女忠实继承的谆谆家风。
吃过苦的人方知人的苦,不欺人贫,不笑人苦,这是母亲从小就要求我的。母亲也是一直都这么做的,以致留下了将乞丐请到家中吃饭,我和弟弟按母亲的要求给乞丐送饭,把乞丐撑得走不动的笑话。
母亲见不得别人的苦难,知道了就想帮一把,还老恨自己能力有限,但这种事做多了就少不了招家人烦,我们一家是深有体会的。
那年月母亲有困难的朋友多,年前老有母亲的朋友送菜到家里,走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备着过年的年货答谢人家,按我父亲的说法基本就是送来一斤米,母亲答谢人家一斤二两面,结局是单位发的和家中自备的年货基本都去了母亲那些朋友家,我家年节反而寒酸。

埋怨归埋怨,但母亲对此不以为然,父亲虽然嘴上这么调侃,但一直对母亲都是非常支持的,日子也就一直这么流淌着……多年后,我在城里和老乡相聚,无意间说到母亲的名字,有陌生老乡上前拉住我的手,说母亲是他们家恩人、贵人。
上世纪 60 年代初,一个农村上街的男孩,突发疾病倒在街边,在别人躲之不急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迎了上去,后来母亲一直待他如同自家的孩子,我们也多了个亲戚。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男孩都六十多了,如今他家已经是儿孙满堂,但我们两家的情意一直保留至今。
两年前,我陪母亲去乡下他家,看得出母亲看他们一家过得好很开心。母亲一直就是这样,觉得帮到人家了心里会特别高兴,这样的事母亲没少做,只是有好些事她自己都忘了。

退休后的母亲常给我打来电话,嘘寒问暖之外最多的就是某某有某事困难,问我能否帮帮,我听着多少有些厌烦,升米恩斗米仇的事情母亲身上不是没有发生过,我只希望已退休的父母能在家平安颐养天年,多为自己的身体操点心,每每我的拒绝都会换来母亲的叹息,但这样我并不后悔,母亲助人是恨不得割肉,但我没少见事后的贪婪和不知足,当然,更让人心寒的是误解和非议。
我知道母亲是为儿时的经历感恩,就像酒喝多了一样,母亲是善良上了头,把自己的心看作了所有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