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3月5日,美国海军"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抵达越南岘港。3月24日至25日,该舰连续确诊新冠肺炎感染病例20多例。 该舰发生疫情后,太平洋舰队高层通过视频发布一段讲话,提到舰队三大防疫目标之一,是绝对不把病毒带回到美国本土。 这一态度引起舰上官兵不满和焦虑。3月30日,舰上已有上百名官兵感染新冠病毒,舰长布雷特·克罗泽尔越过上司,直接给美国海军高层长官写了一封长达4页的信,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将航母上的4000余名舰员撤离到岸上进行隔离,以免发生水兵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悲剧。 他称如果海军再不采取有力行动,将无法保障官兵们的生命安全,可能有近四分之一的舰员会被感染。由于疫情危急,克罗泽尔措词激烈,信中直言:"我们并不是在打仗,水兵们不应该在这种时候牺牲。" 3月31日,《旧金山纪事报》独家获取并发表了这封信。4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称,事态并没有发展到人员必须撤离上岸的地步。但海军部代理部长莫德利表示,"罗斯福"号已有1000名舰员撤到岸上,另有2700名舰员也会很快上岸。 4月2日,美国军方以克罗泽尔"通讯方式不当"和"扭曲事实"等为由,解除了他的舰长职务。
克罗泽尔舰长虽被解职,但他的忧虑和激动其实是有道理的。 因为舰船在大海航行,控制险恶疫情的能力相对较弱,逼仄的舰舱、高温的环境和拥挤的人员,十分有利于病毒繁殖传播。 如果在疫情严重状态下继续执行海上任务,后果不堪设想。美国海军在这方面,其实是有过惨痛历史教训的。 下面就讲讲一百年前美国"利维坦"号运输舰上官兵的悲惨遭遇。 1918年9月29日,载着10000名美国士兵、2000名舰员和200名护士的美国海军"利维坦"号运输舰,从美国新泽西州霍博肯港起航,第9次驶向法国的布列斯特。 这艘舰要与其他舰船一起,在10月份运送10万名美国士兵穿越大西洋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 这艘舰原来是德国的客运船"祖国"号,设计运载量为6800名乘客,于1917年4月被美国海军俘获,后列入美国海军,改为"利维坦"号。"利维坦"号此次出发前,舰上大约有120名士兵出现"西班牙流感"症状,这些士兵被临时安排下舰。但行踪神秘的"西班牙女郎"还是悄悄地跟随其他士兵上了舰。 颇为不吉利的是,在"利维坦"号出海的第一天,一只编号为W-7463的信鸽从空中飞过时,莫名其妙地坠落在甲板上死了。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果然,该舰出发后仅几小时,噩梦就突然释放了,舰上发现了"西班牙流感"感染者!尽管采取了隔离措施,但隔离病房的所有床位很快都满了,剩下的病人只能躺在普通舰舱里,任随病毒"人传人"。"他们全被'西班牙女郎'标记上了致命症状:咳嗽、打冷颤、神志不清和体内大出血。 护士们也逐渐病倒。"到出航首日结束时,也就是仅仅才一天,舰上已有700名士兵感染上"西班牙流感"。从10月2日开始,每天都有人死亡,并不断增加。10月3日,感染者已经发展到2000名,其中大部分人发展成了肺炎。 由于惧怕德国潜艇袭击,夜间舰上所有舱门和窗盖密闭,空气流通极差。患者不断增多,已经没人有力气打扫卫生,再加上舰上通风系统失效,人员过于拥挤,舱内空气恶臭难闻,环境脏得与猪圈无异。所有这一切,使得该舰成了"漂浮的病毒孵化器"。 底舱疫症横行,一片惨象。搭乘该舰的第57团团长吉布森上校作了这样的记述:"此番景象,除非亲眼所见,实难描述。许多病人经历了严重的体内大出血,鲜血从鼻部喷射而出,在宿舍里零散地形成血泊,由于床位之间的过道极其狭窄,扩理人员根本无力摆脱这种混乱。 甲板变得又湿又滑,受惊的病人怒吼哭叫,呼喊求救。扩理人员茫然无措,这一切构成了无间地狱的恶像。" 10月7日,"利维坦"号终于驶入布列斯特港,但是,舰上已有96名士兵和3名水手死亡,另有280名士兵因病重无法下舰。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天,数百名搭乘该舰的士兵又接踵死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月4日,就在"利维坦"号疫情最危急之时,负责此次行动的美国远征军准将文特尔竟然大言不惭地对记者们说:一切尽在军方掌控之下,大家对疫情无须过于惊慌。表现出十足的官僚腔调。 无论是"利维坦"号运输舰因暴发疫情导致官兵付出重大生命代价,还是"罗斯福"号航母突发重大疫情导致舰长强烈呼吁被解职,都堪称疫情期间军队的重大事件。 这两艘军舰的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从中均可看出,大疫之时世界上并没有被疫魔遗忘的角落,甚至连大海上的军舰也难逃魔爪。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事情暴露出美军部队防疫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军队建设和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看到,无论是一百年前的1918年,还是那之后又过了一百余年的2020年,美国军队上层的官僚主义作风都十分严重,美国军队内部的民主水平都低得相当可怜。 平时特别是危机时刻,下级向上级报告实情非常困难,尽管是基层军官为维护官兵利益讲些真话,也会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写信之前,克罗泽尔舰长面临着舰上疫情失控和官兵情绪失控的双重风险,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在全舰官兵的生死关头,他只能采取非常方式和用警钟之声敦促反应迟钝的上级赶快重视舰上的严峻疫情,同时扩大知情范围以此平息舰上官兵的不满之声,否则,上级仍然可能麻木不仁,情况就可能迅速恶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所以,即便他的方式可能过激、违反了美军有关规矩,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不料,美军高层非但理解不了这种境况,还指责他表现了"极为糟糕的判断力",而过度反应地从重从速处理克罗泽尔又正中媒体下怀,不适当地平衡平时战备与官兵生命安危之间的关系更是大失水准,这就暴露了他们自己在危急时刻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很成问题,暴露了他们的民主作风以及与部队的沟通能力很成问题。
克罗泽尔舰长虽然可能梦断发出信件的那一刻,但他的名字无疑将永载史册。 据报道,当罢免克罗泽尔舰长的消息传到"罗斯福"号航母后,该舰官兵愤愤不平,美国海军只能把该舰的老舰长请出,屈少将之尊而暂时接替上校舰长之职。 "罗斯福"号全体官兵送别克罗泽尔舰长时,群情激昂,一起鼓掌并高喊"舰长克罗泽尔!"这说明,对待这件事,美军高层与基层的看法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和分裂的。 美国当局最看重的,其实是如何让美国大兵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卖命,而根本不顾军队官兵的健康死活。通过这类事,有助于美国大兵看清美国官僚的真实面目,看清美军的冷酷性一面。(常名,2020年4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