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也是这场防疫战的战斗兵,是人民健康的输送员,是特殊时期的“平凡英雄”,他们就是在战“疫”中坚守一线的“药企人”。
“防护口罩库存量极少,多家药店已经售罄,急需补充货源稳定市场。”1 月 24 日晚,在赤壁市市场监管局的会议室里,赤壁市委常委、副市长洪金虎对前来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口罩等保障问题进行研讨的 6 家药企负责人说道。赤壁市医药公司经理王平主动站出来说,“只要有需要,我们绝不退缩。”
研讨会现场
当晚,在赤壁市市场监管局的牵头下,赤壁市迅速成立了以赤壁市商发集团医药公司牵头,6 大药企抱团经营的供应保障联合体。该联合体打破了以往药企各自为政的壁垒,所有人竭力争取货源,并货统一入库、共享资源、合理分配,使赤壁市药械供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障系统,并就口罩销售确定了赤壁全市统一 1 元 / 个的财政补贴惠民政策。
为了组织采购、验货和分配,王平将行李搬到公司,吃在公司,睡在车上,方便面成了主食,日以继夜联系调配口罩等防疫用品。
赤壁市医药公司深夜还在分配药品
“请看在平常的关系,给我们多供应些口罩吧”“拜托拜托,赤壁人民真的太急需口罩了”……康华连锁药店负责人吴琼每天都在四处联系以往的老客户,希望可以为赤壁人民争取到更多的防护物资。
年近 70 的惠康公司经理郑新明原本可在家安心休养,但为了抗击疫情,他继续战斗在一线。他说:“我是老党员,经历了非典,我有经验,为战胜这次疫情我要发挥一份余热。”
找不到员工,郑新明就叫上自己的老伴帮忙,在百般困难中,他从仙桃、钟祥等地筹集到了几吨中药材,解决了几大医院中药饮片短缺的燃眉之急。
“我不去赚那种黑心钱,我只想保障人民群众有口罩用,急需的药品能及时送到他们手上。”何乾泰大药房经理何川在谈及防疫物资价格时说道。
百姓大药房经理迟中锋也经常对员工说:“抗疫药品要先保证群众,我们可以做出牺牲,哪怕药店只剩最后一个口罩、体温计、额温枪,我们也要先让给群众。”防疫物资最紧缺市,同济堂大药房的李斌把剩下的最后一瓶 84 消毒液也卖给了顾客,他说:“我没想过赚钱,我只是知道他们比我更需要。”
截至目前,在赤壁市委市政府与联合体药企的共同努力下,共为赤壁全市筹集口罩 450 万个,酒精 38 吨,84 消毒液 31 吨。
在全民战疫的战争中,如果说医院是“火线”,防护产品生产企业是“兵工厂”,那遍布城乡的药店就是“哨卡”,那些默默无闻坚守在平凡岗位的药店员工就是“哨兵”了。他们同样是这个时代最可爱可敬的人。
为加强疫情管控,赤壁市市场监管局对销售感冒、发热等类药品,实行了严格的实名登记制度,对购买感冒、发热等类药品进行分级标注,从购药到甄别排查等细化了工作流程,以便实时掌控购药人存在的问题。
“我受不了了,我实在是不想做了。”感觉深受委屈的余莉向百姓大药房的负责人哭诉后,转身依然坚持耐心地向顾客解释实名登记的事宜。事后余莉说:“相对于那些在一线上的医护人员以及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这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佩。”济民药店得王翠华也表示:“我们深知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更应该坚守原则,要当好‘哨兵’,把可能存在发热的人员,及时找出来也是我们的责任。”
何乾泰大药房经理何川为患者送药
此外,在赤壁市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给药企人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帮助买药和送药,截至目前,赤壁市供应保障联合体已为 100 多位患病群众送去“救命药”,配送药品达 900 余起。(中国食品安全报网记者熊源、胡毅、通讯员邵新华、戈光辉)
|